【fanwen.jxscct.com--教师】
幼教论文:让学生爱上阅读
摘要: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们独立阅读。在孩子不能独立阅读前,我们要做好孩子读书的领路人。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升华品格。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有机衔接 活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文学就像一条清甜溪流,可以滋润学生心田,启迪学生心智,完善一个人的人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同时《课标》还明确指出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对课外阅读明确提出了量的要求,“
小学生的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
在一次对学生
课外阅读的调查中,我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时间短,阅读面窄,而且阅读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无论是平时还是周末,绝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只能保证10分钟左右的课外阅读时间,而平时能坚持课外阅读30分钟的仅占22.5%,双休日内坚持课外阅读30分钟的也仅占38.5%,每天坚持课外阅读1小时的则更少。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入眼不入脑的浅表性阅读,满足于过眼云烟式的娱乐性阅读,满足于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而对那些真正能滋养心灵的经典书籍却几乎无人问津。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孩子养成爱阅读、会阅读的好习惯,我做了大胆的尝试。通过近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会主动努力地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如此循环,学生必会将读书视为习惯,甚至达到“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境界。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每当老师声情并茂的讲故事时,孩子们总是睁大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老师,生怕漏掉一点。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或讲到情节紧张时,教师戛然止住并告之孩子:欲知后事如何,请课后自读原文,后面的故事情节更加精彩!比如给孩子推荐《一千零一夜》这本书前,我就将其中的一个故事以这样的形式讲给孩子们听,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从而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始阅读之旅,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课内外有机衔接,相互补充
语文课的阅读本来可以从不同视角对课内外材料进行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重新组合配置,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课外的美文佳作犹如广袤丰美的土壤和取之不尽的活水,若教师课外阅读指导得法,就会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之门。
第一,如果所学课文是节选的,到课外查找、阅读整套的著作;
在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名篇佳作中的片段。如小语高段教科书里的《将相和》引自历史巨著《史记》,《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景阳冈》选自《水浒传》以及其它中外古今经典作品,每次学到这样的经典佳作,我都会引入原著中其他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品味欣赏,课后将阅读原著就布置成作业,渐渐地读书变成孩子良师益友。在教学季羡林的《怀念母亲》这一课时,课前,我先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以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在上新课开始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们默读了《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让学生在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然后,提问: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这样,促使学生带着满心的期待走入文本,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课文《最后一头战象》对嘎羧眼睛的5处描写不容忽视,通过前后对比,有利于学生感受嘎羧的战象情怀。类似的细节在沈石溪的原文中还有,那就是关于嘎羧的皮肤和象牙的前后对比描写。教学时,我也引入原文的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嘎羧善良、忠诚的情怀及人象间深厚的情感。
第二,查找、阅读与课外题材、内容、写法相关的其它文章;
有人说学好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为了让学生开阔视野,阅读更多经典著作,学完一篇课文,我总会积极查找与之主题、内容、写法上相近的文章或书目,引导学生阅读,比如,学习
五年级上册《难忘的一课》时,我就将法国作家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推荐给孩子们,让孩子在课堂上阅读,通过阅读比较,让孩子感受中外作家如何抓住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表达出台湾人民和法国人强烈而感人的爱国情。
第三,查找、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联系但体裁、写法不同的文章;
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领悟不同的写作方法与写作风格,我还会查找一些与课文主题相似但体裁或写法截然不同的文章或书籍,引导学生阅读。如学习白朴的散曲《天净沙 秋》时,我将马致远写的《天净沙 秋思》带入课堂,让学生感悟两位词人截然不同的心情与表达方式。
三、 借助丰富多彩的 ,引领学生将阅读进行到底。
课外阅读仅有“量”的要求是不够的,假如没有激发孩子内在的对阅读的渴求,只靠外力的强迫是不能持久的。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持续地对阅读产生长久的兴趣只是一种理想,所以要让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能持续,我们得想更多的办法。除了建立班级图书角,读书笔记征集,好书换一换等活动,我还在班内开展了以下活动。
1、讲故事比赛。
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爱听故事的特点,一学期我会围绕当前所学课文的专主题开展了各种主题的讲故事比赛,比如:我爱童话讲故事大赛、讲三国、品三国故事大赛、我最欣赏的名人故事、讲一讲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活动现场往往是台上的孩子讲的声情并茂,台下的孩子听得津津有味。通过这种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了阅读视野,也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好书推荐会
每个月我会在班上利用一节班会课,让孩子们相会推荐好书, 推荐好书的孩子不仅要介绍书名和作者、推荐理由,还有把书里最精彩的一两段话读给大家听,让孩子们自己去品评选择,当然,我也会参与其中,在适当时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书目,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还会为好书推荐会的优秀者经行奖励。
3.师生共读
“师生共读”是一种同步双向交流的形式,师生围绕着同样的内容进行同步阅读,进行双向交流。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对话”能够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平等地面对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两者拥有更多更广的共同语言。同时,“师生共读”可以给学生一种榜样的力量,教师的以身作则拥有更强大的感召力,吸引着学生,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上学期,我就与孩子一起共读了沈石溪写的《狼王梦》,我们一起欣赏精彩的片段,一起交流读书的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在班级形成浓郁的书香氛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达到师生双赢!
4、亲子共读
身教胜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阅读不仅仅是孩子的事,
亲子阅读也是父母与孩子间更积极的对话,是培养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所以,就算工作再繁忙,父母也应该做到每天抽出十几分钟陪孩子读书。只要能坚持下去,孩子一定会潜移默化对阅读产生兴趣,一旦产生兴趣,我想当孩子自己认字的时候,就会有爱看书的习惯,爱上阅读对以后的写作是有极大帮助的。在幼儿时候和他一块儿读书,告诉他什么是好的,把一些好的东西推荐给他,我觉得非常重要,同时这段时间也是不可逆的,过了可能要再补会比较难。
亲子阅读也是维系亲子关系的一条纽带,也是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交流。每天父母陪孩子读读书、开开玩笑,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增进了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有利于养成融洽的亲子关系。从亲子阅读中更容易了解孩子的个性和想法。
以上是我从“亲子阅读”中得到的一点体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读方式也将改变,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我们的孩子独立阅读。在孩子不能独立阅读前,我们要做好孩子读书的领路人。
当然,除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外,作为语文
教师还需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有效地阅读方法。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
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升华品格。
本文来源:http://fanwen.jxscct.com/jiaoxueziliao/10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