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0-09-21   来源:故事    点击:   
字号:

【fanwen.jxscct.com--故事】

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影响及对策

 内容提要:运用电子技术及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手机媒介对儿童社会构成新的影响与挑战。儿童使用手机呈现低龄化现象,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手机媒介为学前儿童提供便利与满足他们各种需要的同时,过度使用手机媒介不仅对其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建立与童年生活的建造。我们要正确认识手机媒介的利弊,发挥父母的积极作用,通过提升父母的媒介素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保护儿童的童年,促进儿童的发展。

  关 键 词:学前儿童 手机媒介 童年 影响与策略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多元媒介环境下城市儿童的童年问题研究”(KY2016LX550)。

  手机媒介是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介之后出现的第五代电子媒介。它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最突出的优势是携带与使用方便,融合传统媒介所有的功能,且具有双向交流能力,是全媒体时代的代表。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智能手机,信息处理和信息传播功能进一步加强,整合了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直播、游戏、电子邮件在内的传统所有表现形式,这种具有立体效应的多媒体传播组合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报道的对象,给受众带来逼真而生动的感觉。手机媒介这种多元媒体性和高科技性能的特点,几乎笼络了各种群体的受众,并轻而易举地入侵了儿童毫无免疫力的系统,学龄前儿童亦不能幸免。电子媒体日益成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变量。[1]手机媒介扩大了儿童学习与活动的空间,增加了儿童与世界联系的渠道。但根据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以及对本研究涉及的少年儿童使用手机状况的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过早与过度使用手机媒介,给其身心发展及生活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但我们要认清的是,手机媒介仅仅是一个工具。工具运用得好,就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工具运用得不好,就是一个有害的工具。如何把这个工具运用得当,是我们教育者所需关注的重点。

  一、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状况

  随着便携式、智能化手机媒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被手机强大的功能吸引,开始接触、使用并迷恋上手机,它迅速成为学前儿童学习、生活与娱乐的主要方式。

  在国外,英国一个“青年手机”研究组织跟踪研究了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情况,结果显示,年龄介于5-9岁的英国儿童52%拥有手机,年龄介于10-14岁的英国儿童85%拥有手机。[2]据日本教育信息网2015年8月20日报道,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将信息化进程延伸到儿童领域。约10%的0-1岁儿童使用手机等信息终端;4-6岁儿童的使用率约为40%。[3]德国6-7岁的孩子中1/3有智能手机;10-11岁,这一比例升至87%;12岁以上,智能手机已成为“标配”。12-19岁德国青少年中,92%玩电脑和手机游戏,其中,2/3的人每天固定玩。[4]

  在国内,儿童手机的持有率在逐年上升,在生活与校园中随处可见儿童低头族。学前儿童虽然极少拥有私人手机,但根据本研究的观察与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使用手机的频率与时间令人堪忧。超过半数的学前儿童几乎每天都会使用手机,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长大多数在半小时以上,有个别甚至超过2小时。[5]24学前儿童使用手机的功能主要有视频音乐功能、游戏功能、通信功能和其他(看照片、美图、画画)功能。大多数的家长对于儿童使用手机的几乎没有规定,儿童提出要求,就会允许。他们经常在自己忙事情无暇顾及孩子时,会让孩子使用手机,来避免孩子对自己的干扰;或为了避免孩子哭闹和纠缠自己,就会利用手机的功能对孩子注意力起转移功用。

  另外,来自非完整家庭的儿童,比父母与子女两代组成的家庭与三代及以上组成家庭中的儿童相比,手机使用频率要高;父母从事个体户工作的家庭比从事其他职业的家庭的儿童,使用手机频率要高。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父母缺乏照看儿童的时间,精力不足,忽视儿童的学习指导和生活照顾,手机则成为儿童的“生活保姆”。[5]39,[6]

  二、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学前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被深深打上了多元媒介化的印记,特别是手机媒介的盛行,对学前儿童的成长世界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部分。

  (一)积极影响

  1.满足学前儿童的各种需要

  学前儿童通过手机媒介玩耍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不同种类的游戏,可以提高团队配合能力和与玩伴的交流能力。即便只是自己一人,也能够体验到人际的互动、角色的多元、场景的多变及难度的可控。[5]48在不同的游戏、不同的角色间穿梭、不同的感官刺激,满足了儿童冒险、好游戏的心理,又能使其身心放松,心情愉悦。此外,手机媒介扩大了儿童社会交往的需要。现代的儿童或多或少都会接触手机,熟悉手机的娱乐与学习功能,能玩转几种游戏,增加他们在同伴交往时的谈资,共同讨论大家喜欢的热点,获取认同感,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儿童同伴交往的同时也能满足儿童的认同需要。儿童还可以在游戏情境中进行虚拟的社交活动,满足儿童的交往需求,提供儿童与玩伴交往能力。

  2.为学前儿童提供学习的便利与发展可能

  对当代儿童来说,互联网和电子媒体使世界以信息的方式被展现,给儿童重新设定了活动背景和行动框架,电子媒体逐渐成为儿童学习、娱乐、沟通和展示自我的工具。[1]手机媒介的便携性、互动性、海量的信息性为学前儿童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同时,图文、声情并茂的内容通过不断刺激他们的感官,增长他们的兴趣,真正体会到现代高科技带给人类学习的便利,实现寓教于乐。一些益智类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能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幼儿在游戏中的需求,给儿童提供一种强大的学习环境,获得知识与体验成就感的同时,促进幼儿社会道德发展和角色的认知,提供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研究表明,教阅读的手机APP和电子书(e-books),通过字母、读音和识字训练可以增加幼儿早期的识字能力。电子书可以促进词汇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并且通过提供一些辅助的支架手段(Scaffolds),比如口语讲述、与语音同步的字体标示、内置的声音效果、动画或者游戏等,增加幼儿参与阅读的热情。但是,这些附加的功能往往也会使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分心等问题,影响幼儿对故事的理解。[7]因此,需要在吸引儿童注意力与过多刺激导致儿童分心之间取得平衡。交互式媒体的活动或游戏通常设置不同的等级,儿童依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与媒体进行交互,获得实时的反馈,并探索,这使得交互式媒体具有促进儿童更好发展的可能性。[8]

(二)消极影响

  手机媒介强大的功能虽然给学前儿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满足了儿童各种需求,但由于学前儿童思维方式和生活环境区别于成人,学前儿童过度使用手机媒介已深刻地影响到了儿童的生存与发展。

  1.身心发展受限

  学前儿童过度使用手机媒介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首先,影响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众所周知,手机有强大的辐射,手机辐射会破坏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正常的发育,引起儿童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紊乱等系列问题。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身体组织中的含水量比成人丰富,而手机微波对水分越多的器官伤害越大。同时,儿童长时间低头玩游戏,对儿童的颈椎发育带来很大的伤害,也会引起儿童视力的下降、儿童肥胖率的增加。

  其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特点主要通过感觉器官运用感知觉(摸、看、闻、玩、尝)来获取直接经验,认识周围的环境、人和事,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体验与实践,寓学于乐。学前儿童耗费过多的时间接触与沉迷手机媒介,过分地依赖单一的视听途径呈现的图像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视听视频“过度刺激”会影响儿童注意力的发展,缩小儿童的注意范围,会降低儿童的阅读能力。

  此外,绚丽多彩的感官刺激是手机媒介作为传播手段的主要特点,与印刷文字相比,这种缺乏抽象思维参与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儿童认知上的退化。正如美国教育家希利所言,游戏虽然激发了儿童的原始战斗本能,但却压抑了儿童的理性分析发展。因此,学前儿童过度使用手机媒介,不仅会影响儿童的感官发育,同时会抑制儿童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儿童思维简单化、平面化,缺乏创造力与想象力。

  再次,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儿童从小具有合群、开朗、自信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而社会交往是他们不可缺少的人际交往方式。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成人的生活压力加大,节奏变快,缺乏对学前儿童的陪伴,手机媒介成为学前儿童的“生活保姆”。缺乏约束力与控制力的学前儿童迷恋手机媒介不能自拔,沉浸于虚拟的游戏世界使得儿童的玩伴在减少。虚拟的世界不仅剥夺了儿童与玩伴真实、自然的交流,同时抹杀了儿童与玩伴游戏与交往的契机,导致儿童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减弱。而儿童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剥夺了儿童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同时影响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2.亲子关系变得疏离

  手机作为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在利用手机媒介沟通交流信息,享受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改变了家庭的生活方式与儿童的成长方式,给亲子关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却低头在玩手机。手机的普及与手机强大的娱乐功能,使得部分的家长沉迷手机的各种娱乐,不但挤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时间,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淡漠,同时忽略了儿童需要陪伴的需求,有时甚至忽视孩子的安全。大人或跟孩子来一场家庭游戏、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跟孩子画画、跟孩子共同阅读,或者带孩子外出去散步逛公园,越来越少,大人陪伴的角色,逐步让位于“手机保姆。”有了随时携带、尽心尽职的“手机保姆”,大人空出了更多的时间醉心于自己所谓私人的空间,诸如酣畅淋漓玩一局游戏,与朋友们一起聚餐推杯换盏,在货柜上精心挑选衣物等,再也不用担心天性好动的孩子来捣蛋搞乱,生龙活虎的孩子们可以瞬间安静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大人的世界也一片祥和,而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会让亲子关系慢慢变得疏离,儿童尊重与爱的需求被忽略。

  3.童年在“消逝”

  童年,指儿童期的儿童生活。童年是人类特有的生命现象,它不仅是一个生命阶段,而且是一个特别的儿童世界。“童年是永恒的,是每个个体共有的。它是生命进化的结果,是所有生命痕迹的积淀”。[9]童年是一个喜好游戏的时期,追求快乐的时期,充满童心、童真与童趣。童年是纯真美好的,无拘无束的,自由快乐的,深刻难忘的。我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有自身的价值,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如今日益强大的手机媒介,消解了儿童的游戏,加速了儿童与自然、社会疏离,冲击了儿童的梦想。他们生活在钢筋水泥铸造的笼子里,春捉蝴蝶,夏打水仗,秋放风筝,冬堆雪人的儿时游戏已淡出儿童的视线。声情图并茂的娱乐节目和网络游戏如同一场视听盛宴,其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令儿童快速兴奋,儿童已深陷在手机强大的娱乐功能上不能自拔,手机媒介让无数学前儿童提前成为低头族。同时,手机强大的功能正逐渐在吞噬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与探索的精神。儿童沉浸在这种绚丽多彩的感官刺激,缺乏在真实世界中的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儿童就会成为被动的儿童、受限的儿童和机械的儿童,儿童的梦想与天性也会慢慢地丧失。“儿童和成人的趣味和风格上越来越融合一气,成人的权威和童年的好奇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据。”[10]

  此外,手机媒介消弭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学前儿童用手机能看到电视播出的所有节目,能浏览所有网页,能玩转各种游戏。“电子时代的来临模糊了儿童与成年的界限,在这个时代,儿童无须通过阅读,就可以直接从电视和网络中获取来自成人世界的秘密信息,如性、金钱、暴力、疾病、死亡、社会关系等。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11]手机媒介这种高度感官化、情境化的传播方式也拆除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信息樊篱,把儿童曝光在一个完全成人化的世界中,从而导致“童年的消逝”。[12]

  三、父母对学前儿童使用手机的应对策略

  (一)理性看待手机,自觉提升媒介素养

  父母要理性地看待手机媒介的价值,并合理科学地使用。媒介本身是中立的,没有任何色彩,手机媒介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工具,学前儿童父母要理性地看待它的价值。当今社会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相当普遍,学前儿童很容易就能接触到,父母不应视这些媒介为“洪水猛兽”,禁止儿童玩耍是完全不可能的,而是合理安排儿童玩耍媒介的场合和时间,并有所控制。

(二)消极影响

  手机媒介强大的功能虽然给学前儿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满足了儿童各种需求,但由于学前儿童思维方式和生活环境区别于成人,学前儿童过度使用手机媒介已深刻地影响到了儿童的生存与发展。

  1.身心发展受限

  学前儿童过度使用手机媒介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首先,影响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众所周知,手机有强大的辐射,手机辐射会破坏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正常的发育,引起儿童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紊乱等系列问题。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身体组织中的含水量比成人丰富,而手机微波对水分越多的器官伤害越大。同时,儿童长时间低头玩游戏,对儿童的颈椎发育带来很大的伤害,也会引起儿童视力的下降、儿童肥胖率的增加。

  其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特点主要通过感觉器官运用感知觉(摸、看、闻、玩、尝)来获取直接经验,认识周围的环境、人和事,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体验与实践,寓学于乐。学前儿童耗费过多的时间接触与沉迷手机媒介,过分地依赖单一的视听途径呈现的图像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视听视频“过度刺激”会影响儿童注意力的发展,缩小儿童的注意范围,会降低儿童的阅读能力。

  此外,绚丽多彩的感官刺激是手机媒介作为传播手段的主要特点,与印刷文字相比,这种缺乏抽象思维参与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儿童认知上的退化。正如美国教育家希利所言,游戏虽然激发了儿童的原始战斗本能,但却压抑了儿童的理性分析发展。因此,学前儿童过度使用手机媒介,不仅会影响儿童的感官发育,同时会抑制儿童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儿童思维简单化、平面化,缺乏创造力与想象力。

  再次,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儿童从小具有合群、开朗、自信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而社会交往是他们不可缺少的人际交往方式。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成人的生活压力加大,节奏变快,缺乏对学前儿童的陪伴,手机媒介成为学前儿童的“生活保姆”。缺乏约束力与控制力的学前儿童迷恋手机媒介不能自拔,沉浸于虚拟的游戏世界使得儿童的玩伴在减少。虚拟的世界不仅剥夺了儿童与玩伴真实、自然的交流,同时抹杀了儿童与玩伴游戏与交往的契机,导致儿童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减弱。而儿童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剥夺了儿童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同时影响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2.亲子关系变得疏离

  手机作为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在利用手机媒介沟通交流信息,享受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改变了家庭的生活方式与儿童的成长方式,给亲子关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却低头在玩手机。手机的普及与手机强大的娱乐功能,使得部分的家长沉迷手机的各种娱乐,不但挤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时间,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淡漠,同时忽略了儿童需要陪伴的需求,有时甚至忽视孩子的安全。大人或跟孩子来一场家庭游戏、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跟孩子画画、跟孩子共同阅读,或者带孩子外出去散步逛公园,越来越少,大人陪伴的角色,逐步让位于“手机保姆。”有了随时携带、尽心尽职的“手机保姆”,大人空出了更多的时间醉心于自己所谓私人的空间,诸如酣畅淋漓玩一局游戏,与朋友们一起聚餐推杯换盏,在货柜上精心挑选衣物等,再也不用担心天性好动的孩子来捣蛋搞乱,生龙活虎的孩子们可以瞬间安静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大人的世界也一片祥和,而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会让亲子关系慢慢变得疏离,儿童尊重与爱的需求被忽略。

  3.童年在“消逝”

  童年,指儿童期的儿童生活。童年是人类特有的生命现象,它不仅是一个生命阶段,而且是一个特别的儿童世界。“童年是永恒的,是每个个体共有的。它是生命进化的结果,是所有生命痕迹的积淀”。[9]童年是一个喜好游戏的时期,追求快乐的时期,充满童心、童真与童趣。童年是纯真美好的,无拘无束的,自由快乐的,深刻难忘的。我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有自身的价值,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如今日益强大的手机媒介,消解了儿童的游戏,加速了儿童与自然、社会疏离,冲击了儿童的梦想。他们生活在钢筋水泥铸造的笼子里,春捉蝴蝶,夏打水仗,秋放风筝,冬堆雪人的儿时游戏已淡出儿童的视线。声情图并茂的娱乐节目和网络游戏如同一场视听盛宴,其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令儿童快速兴奋,儿童已深陷在手机强大的娱乐功能上不能自拔,手机媒介让无数学前儿童提前成为低头族。同时,手机强大的功能正逐渐在吞噬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与探索的精神。儿童沉浸在这种绚丽多彩的感官刺激,缺乏在真实世界中的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儿童就会成为被动的儿童、受限的儿童和机械的儿童,儿童的梦想与天性也会慢慢地丧失。“儿童和成人的趣味和风格上越来越融合一气,成人的权威和童年的好奇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据。”[10]

  此外,手机媒介消弭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学前儿童用手机能看到电视播出的所有节目,能浏览所有网页,能玩转各种游戏。“电子时代的来临模糊了儿童与成年的界限,在这个时代,儿童无须通过阅读,就可以直接从电视和网络中获取来自成人世界的秘密信息,如性、金钱、暴力、疾病、死亡、社会关系等。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11]手机媒介这种高度感官化、情境化的传播方式也拆除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信息樊篱,把儿童曝光在一个完全成人化的世界中,从而导致“童年的消逝”。[12]

  三、父母对学前儿童使用手机的应对策略

  (一)理性看待手机,自觉提升媒介素养

  父母要理性地看待手机媒介的价值,并合理科学地使用。媒介本身是中立的,没有任何色彩,手机媒介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工具,学前儿童父母要理性地看待它的价值。当今社会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相当普遍,学前儿童很容易就能接触到,父母不应视这些媒介为“洪水猛兽”,禁止儿童玩耍是完全不可能的,而是合理安排儿童玩耍媒介的场合和时间,并有所控制。

本文来源:http://fanwen.jxscct.com/jiaoxueziliao/82727/


推荐阅读

幼儿园端午节墙面主题:端午节大家过

幼儿园端午节墙面主题:端午节大家过

幼儿园端午节墙面主题:端午节大家过
2021-05-18

“开汽车”游戏反思

主题《轱辘轱辘》中,孩子们认识了许多不同的车,也在角色游戏中玩起来开汽车的游戏,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表演区里也加入了这个游戏,意在让幼儿在情境中开汽车,能轮流扮演司机和乘客,体验遵守游戏规
2020-12-16

大班集体备课《我奇怪、我发现》

研讨过程记录  一、介绍主题:《我奇怪、我发现》  1 主题说明: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家,不满足于固定的答案,时刻寻求意外的发现是幼儿的本义。他们总是带着一颗不断探究的好奇心,去领略那些五彩斑斓
2020-12-11

中班集体备课《春天到》

研讨过程记录  一、介绍主题:《春天到》  1 主题说明:春天又到了,春姑娘带着暖暖的风、绵绵的雨,唤醒了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春天是美好的,幼儿的感受是无穷的。该主题能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认
2020-12-1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查查通范文网 京ICP备16285803号